日程

2019年11月15日 (五):第一天 2019年11月16日 (六):第二天
09:30-10:00 登記 09:30-10:00 登記
10:00-10:30 開幕禮 10:00-11:15 分享環節(一):香港藝術教育再想像
10:30-12:00 專題研討(一):當代藝術與傳統手藝 11:30-12:45 分享環節(二):發掘本地藝術教育資源
14:00-15:30 專題研討(二):知識與製造 14:45-16:00 分享環節(三):藝術與其他知識
16:00-17:30 專題研討(三):校園+:創新策略與資源 16:15-18:15 總結環節

主辦機構保留更改研討會日程、內容、嘉賓及詳情之權利。

題研討(一):當代藝術與傳統手藝

講者將從不同角度探討現時較為主導的藝術創作趨勢,包括以概念藝術為主軸及以重新審視傳統手藝方法為主軸的兩種趨勢;探索把這兩種趨勢結合起來或讓它們平衡發展的可行性;並討論藝術教育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尤其在解決問題方面的應用。

講者
Kit WISE (澳洲) - 藝術家的「工作」
黃麗貞 (香港) - 現代思維、原始觸覺

主持人
陳育強

 
專題研討(二):知識與製造

當文本和書寫語言於校本教育被視為主要的知識來源時,藝術與製造應擔當什麼角色?製造的過程能產生怎樣的知識?講者將探討如何以藝術與製造建立知識、如何以此為方法以解決日常問題及當藝術與製造文化相遇時所產生的效應。 此外,講者會以神經科學的角度探討大腦在人體透過行動和感知學習時所產生的反應,以及藝術、製造與神經科學間的連繫。

講者
Leslee LAZAR (印度) - 藝術、大腦及創造力
高須正和 (日本) - 不用投資的手作生產

主持人
林嵐

 
專題研討(三):校園+:創新策略與資源

我們應在藝術課堂內教授些什麼? 講者將探索校本藝術課程的學習成果和期望,分享他們於本地及各國營運藝術教育的模式、實驗方法及經驗、以及教學願景,並探討與發掘及分享藝術教育資源相關的議題。

講者
Perla MONTELONGO (德國) - 「House of Inventions」: 以藝術與設計思維為正規教育的學習工具
黃英琦 (香港)

主持人
鍾玉文

 
分享環節(一):香港藝術教育再想像

探討現有藝術教育體系的目標及當中需要改變的地方。21世紀的藝術學生應如何籌劃自己的學習楷梯以投身藝術的領域?視覺藝術學科如何為中學教育帶來新生命?

講者
鄺啟德 - 迎接藝術教育的抗爭
林玉蓮 - 香港STEAM教育發展的現況及省思

主持人
張煒詩

歡迎與會者於分享環節中參與討論環節。

 
分享環節(二)發掘本地藝術教育資源

怎樣發掘本地資源並應用於日常教學上?如何發展幫助制定藝術教育政策的渠道?

講者
方詠甄 - M+:學習實驗室
何苑瑜 - 教育作為教學工作

主持人
馬琼珠

歡迎與會者於分享環節中參與討論環節。

 
分享環節(三):藝術與其他知識

如何應用藝術於其他知識範疇或專業領域?

講者
朱耀光 - 鄉土意識的覺醒:歷史、視藝與土地教育
關呂佩玲 - 藝術作為跨學科教育方法

主持人
香建峰

歡迎與會者於分享環節中參與討論環節。

 
總結環節

在總結環節中,先前三個專題研討的主持人與所有分享環節的講者,將整合及歸納前期的分享及討論,並邀請與會者交流意見,一同思考怎樣以「新思域」概念重新定義香港藝術教育。

講者
所有專題研討的主持人及分享環節的講者

主持人
陳育強
鍾玉文
黎健強